中国正迅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的阶段,据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全国范围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3.1亿,占据总人口比例的22%。
然而,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,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已成为各地区普遍关注的议题,而辽宁在此方面率先行动,自4月1日起,为老年人推出了一项重大福利。
那么这个所谓的福利到底是什么内容呢?是不是每位老人都有资格享受呢?
自2025年4月1日起,辽宁海城市将正式启动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公交改革举措,把享受免费公交服务的老年人年龄下限从70岁调整至60岁。
在每日的早晚高峰时段,即6:30至8:30以及15:30至17:30期间,老年人将无法享受免费乘车待遇。这项被誉为“公交改革第一枪”的政策,不仅是对既往老年人优待模式的一次革新,也是在老龄化社会趋势中,城市治理方面的一次创新性探索。
在此之前,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定,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免费乘车,然而,在众多的老年人口中,60至69岁的“低龄老人”群体实际上是最为庞大的。
这群人身体状况尚可,出行意愿强烈,然而以往因年龄门槛无法获益于免费措施。若每次出行都选择打车,这些长辈们往往会犹豫不决,毕竟他们一生节俭,到了晚年不愿在交通上花费过多,心里自然会感到不舍。
海城推行的新政策,直接使大约40%的老年人受益,彰显了政策的广泛覆盖性,其中,“错峰免费”的措施尤为引人注目。
早晚高峰时段(6:30至8:30及15:30至17:30)需支付正常费用,此安排意在缓解老年乘客与上班族、学生之间对公交资源的竞争,以减轻高峰期的车厢拥堵状况。
不少年轻人和学生想必都有这样的经历,在早晨赶往工作或学校的公交车上,常能见到许多老年人相伴左右。他们因年岁已高,睡眠较浅,故而每日早早醒来,无所事事之时,便会搭乘公交外出采购所需物品。
而他们所购之物,往往在家附近就能寻得,却只因远处超市可能便宜少许,便不惜奔波前往,此举加剧了早高峰的拥堵,许多人因礼让他们的通行,甚至错失上车机会,最终致使自己迟到。
若早高峰时段老年乘客比例有所减少,通勤者的乘车体验将得以改善,昔日因满载买菜归来的老人而导致上班族无法上车的情况将不再,新政策使得公共资源分配更为妥当。
大城市中,公交乘客里老年人比例往往超过30%,相比之下,地铁主要服务于年轻人。然而,众多小城镇并无地铁,仅依赖公交系统。因此,实施错峰出行政策能显著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,惠及所有乘客。
海城市政府规定,满足条件的老年市民需凭身份证或居住证明申领专用IC卡,当前持有60-69岁优惠卡的用户将直接过渡为免费卡用户。为确保政策长效运行,政府将提供财政补助,用以覆盖公交企业的运营开支。
实际上,此举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,便是退休年龄的推迟,导致众多60岁及以上的“活力长者”在职比例增加。他们需要日常通勤、接送孙子女或打理生活琐事,因此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显著增强。
尽管如此,现有的70岁免费政策尚未惠及该群体,致使实际需求与政策之间存在差距。众多年满70岁的长者,行动已大为不便,即便是外出都成为难题,更遑论乘坐公交,因此,此番改革意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年卡的作用。
此外,公交公司持续依靠政府资助维持运营,免费乘车人员的增多更是让亏损情况雪上加霜。以海城为例,新政策推行后,预计公交日均客流量将上升15%至20%,然而,在高峰时段实行限制免费措施能有效减轻约30%的补贴压力,进而舒缓企业的运营重负。
一旦正式实施,虽然会引起一些议论,尤其是考虑到部分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高峰时段将不再享受免费乘车待遇而需自费,但权衡之下,福利不应被单一群体完全占据,过度的福利集中也会带来问题。通过错峰出行,可以有效平衡不同年龄段乘客的权益。
海城新政策出台后,沈阳、宁波等地的网民纷纷呼吁本地“借鉴经验”,不过,政策的制定需因地制宜,目前并不适用于所有城市。
对于老龄化率较高的城市,应当优先考虑推广,这无疑是一项针对老年人的重要福利措施。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区域,则可尝试实施“阶梯式免费”政策,例如设定每月若干次的免费乘坐额度。
另外,对于那些没有地铁,或未来也不太可能建设地铁的地区,公交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民众出行的首选方式,通过一系列调整与优化,同样能带来显著的改善效果。
同样可以效仿梧州市的做法,直接制定政策,规定所有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,不论籍贯何处,在梧州市内乘坐公交车均可享受免费待遇。
梧州特别设立了敬老爱老专线服务于老年人,由经验丰富的司机驾驶,确保了行车的安全与舒适。车内备有各种应急药品,以备不时之需,同时,公交候车亭也经过改造,增设座位,让每位老人都能安心坐着候车。
尽管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,针对此现象的福利措施却正在逐步落实,海城推行的公交改革便是一项既勇敢又贴近实际的探索。尽管该举措引发了不少讨论,但其运行模式无疑为其他城市带来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。
面对老龄化这一不可逆的趋势,政策规划须融合“温情”与“精准”,政策的暖心程度,不在于福利的多少,而在于细微之处的关怀。
